在定價方面,要考慮什么樣的價格可以讓顧客接受,什么樣的價格可以讓餐廳盈 利。
思考1:你希望人均/客戶單價是多少?
想要的人均/客戶單價會引導店鋪背后的所有組織關系,所以一定要有這個想法。
比如你的店面面積比較大,但是想做到人均30元。這個時候不需要有高的周轉率就可以滿足要求,但是想要盈 利就會比較困難。
因此,如果確定了人均,則確定了周轉率。商店的面積。裝修成本。勞動力成本?;?報率。因此,您希望每個人的數量將決定隨后的整個業務邏輯。
此外,在考慮人均時,我們必須考慮與類別的關系。你想做的類別是細分市場還是競爭市場,無論是藍海市場還是紅海市場。例如,10年前,每個人都推著一輛汽車做麻辣,人均10元左右,但為什么楊國富和張亮能人均20.30元。這是合乎邏輯的。但是如果你說你想為一個人做一個80元的麻辣湯,你應該考慮你在這個類別中的競爭力嗎?您選擇的細分市場是升級維度還是降低維度?你想與市場有所不同嗎?這些都是人均背后的決定性因素。
每一個你想做的人都需要這個品類有足夠的承載力,也就是消費者認為這個品類可以接受的價格。
思考2:你想要多少毛利?
對于任何一家餐廳來說,定價可能不會讓你賺錢,但毛利可以。因為價格高,顧客不買;對于10元定價的產品,你的毛利可能達到9元;對于50元定價的產品,毛利可能達到20元。餐廳毛利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:價格和成本。
設定多少錢是一個人均問題。成本決定了利潤空間。但是高毛利 率不一定能賺錢。8元的產品成本是2元??雌饋?0%的毛利 率很高,但實際上只賺了6元。雖然90元的毛利 率只有60%,但也許你可以賺30元。因此,我們取決于利潤的價值,也就是說,它給你帶來了多少錢。
那么你又希望產品的毛利 率或者是毛利能夠達到多少呢?這是我們要思考的,我們通常是用毛利 率來做餐廳整體菜品的成本衡量和收益衡量的,比如說你希望餐廳的毛利 率是70%,還是60%,這背后你要思考在整月當中采購的所有食材及所有的采購量中占到70%-80%的食材是哪些。只有你把這些產品相對控制好,毛利 率才有可能實現。